“工业风扇”,曾是DIY爱好者们的最爱之一。时过境迁,这些昔日仅在DIY论坛中活跃的工业产品,如今也得到了一些消费级厂商的垂青。为了达成更加极致的性能,越来越多的高端风扇选择了工业风扇名厂代为生产。
在这一系列文章里,我就将测试这些有着工业血统的消费级风扇。通过与真正的工业产品进行对比,我们也许能一窥它们的实力。
我将会持续分析和介绍数款知名的工业风扇,并给出选购指南。内容包括振动测试、噪音听感、性能特性和拆解指南等内容。旨在帮助消费者了解并选择风扇。
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们已经领略了T30在最高转速下强大的性能。然而,在更贴近日常使用情况的中低转速下,T30还能延续传奇吗?
T30之所以名为T30,其关键就在于它30mm厚的框体——可千万别小瞧了这“区区5mm”。
从性能角度上说,事实上,能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不只有框体本身,关键在于扇叶转子的尺寸。以常规12025风扇为例,它们的扇叶直径为120mm,框体厚度为25mm,但是扇叶的实际厚度并不是25mm。
由于定子电机、框体肋条等占用了一部分空间,12025风扇的扇叶厚度通常在17.5mm附近。这一数值会因为扇叶设计而有所浮动。在一些产品上,扇叶厚度甚至仅有15mm。
框体所占去的空间相对恒定,通常不会随厚度的改变而大幅变化。框体变薄了10mm,扇叶厚度便会急剧缩水至不足8mm。“一寸大,一寸强”。在竞争激烈的散热领域,每一毫米厚度都十分关键。
但不同于大陆利民增加0.6mm、Arctic增加2mm的小打小闹,追风者一口气将风扇加厚了足足5mm——也正因此,T30魁梧的扇叶厚度突破了20mm!
然而,尺寸也是一把双刃剑:T30的兼容性问题突出。大幅增加的尺寸,让T30与不少风冷散热器无缘。即便强行塞入双塔之间,也可能因为空间过于局促而显著增大噪音。
此外,在空间同样寸土寸金的ITX机箱内部,T30的厚度可谓是对兼容性的“毁灭打击”。从“宽裕”到“局促”,或许只在这5mm的厚度之间。
那么,T30的表现究竟强到何种程度?而这损失的兼容性,又是否值得呢?为此,我找来了工业级风扇里性能的代表——大名鼎鼎的“温柔台风”GT2150。
当“厚度碾压”遇上势均力敌的精良设计,在“台风”面前,“追风者”又存有几分信心呢?
风扇的噪音主要有三种:轴承噪音、电机噪音和风噪。其中,轴承噪音往往集中在低转速(千转以下),而在1000转以上时,风噪开始成为主要噪音源。在这两把风扇上,电机噪音基本都不可感知。
在前一篇文章中,我们已经测试过追风者T30于3000满转之下的性能。在这一次测试中,我们就将聚焦于更贴近日常使用的2000RPM档位。
在轴噪表现上,追风者T30相当出色。不同于“温柔台风”所使用的双滚珠轴承,追风者搭载了来自SUNON的专利技术:VAPO气化轴承。
气化轴承是SUNON引以为傲的技术,本质上是一种改进的套筒轴承。当然,T30上的“VAPO”很可能与真正的工业级VAPO有所区别。但作为FDB轴承的一种,无轴噪的特点绝对是一脉相承。
相比之下,在轴噪项目上,“温柔台风”就要居于下风了。双滚珠轴承赋予了GT2150无出其右的可靠性,无论是“VAPO”还是“SSO”都无法比拟,但也导致了低转速下的“沙沙”声。尽管“温柔台风”的轴噪已经相当轻微,但仍然客观存在。
在轴噪项目上,FDB轴承有先天的优势,T30毫不意外地胜出。而在“可靠性”与“低噪音”之间的矛盾,就由消费者们自行取舍了。
在风噪对比上,我们需要做出一些改变:由于两名悬索桥的尺寸不同,比较同转风噪已经失去了意义。在日常使用中,我们所感知的并非是转速,而是实打实的噪音。随着扇叶尺寸的扩大,30mm规格在带来通风量的背后,噪音的增加也不可避免。
纵使GT2150有着比T30(2000转)更高的转速,但T30的分贝值还是毫无悬念地盖过了对手。幸运的是,得益于LCP材料的特性,追风者T30的声音频谱更为优秀,这让它的风噪更加符合人们的听觉喜好。
由于手机麦克风所能感知的频率与人耳不同,在实际听感上,T30与GT3600的噪音差距并不像数值差距那样夸张。关于LCP材料的降噪原理,可以看看这篇文章:
在风噪项目上,二者基本可以称之为“势均力敌”。借助更先进的材料,追风者T30在听感上进行了优化,而“温柔台风”的绝对分贝值更低。而在轴噪项目上,T30有着不小的优势。总体来说,追风者T30似乎略胜一筹。
对一把合格的风扇而言,动平衡自然不可或缺。动平衡水准将显著影响风扇的噪音与寿命。当动平衡较差时,风扇还会有引发共振的风险。
在这方面,追风者T30的动平衡并非浪得虚名。SUNON的点胶做得出色,追风者T30的振动表现绝对堪称优秀。
相比之下,“温柔台风”并不是没有与之竞争的实力,但品控问题困扰着它。经年累月的岁月消磨,令昔日动平衡优秀的“温柔台风”已然不再。
目前销售的“大镰刀”与“威刚”版本里,品控不敢恭维。在我曾经测试过的7把GT2150中,有5把的动平衡在2.0以上,其中1把高达4.9,在平放时都发生了严重共振。
并不是每一名消费者都对千转下的微弱轴噪敏感,很大一部分关于GT2150“轴噪”的反馈,都源自这较差的动平衡所引发的共振,它也成为了GT2150最大的痛点。相比之下,T30以稳定的发挥再下一城。
不过,近期有消息指出,由于模具磨损,T30的动平衡水准也在逐步下降。对愈发注重短期利益的厂商来说,事情正变得更加严重。有“温柔台风”的前车之鉴,不知T30是否会重蹈覆辙?
这两款拥有工业血统的强力风扇,将在拥有300W发热功率的冷排上一决雌雄。
Furmark设置为压力最大的720P,No AA。测试时长为10分钟。在此期间,将一直保持300W的恒定热量输出,以尽可能地体现出风扇性能的差距。
凭借额外的厚度,T30成功地将最高温度控制在了46.3度,即便是热点温度也仅有62.6度。
T30的转速维持在2030转左右,压力来到了“温柔台风”这边,标准尺寸的它表现如何呢?
事实证明,品控质量虽然不再,但设计水准得以永存。在更重量级的对手面前,“温柔台风”GT2150竟然丝毫不落下风,最大温度为46.5度,热点温度62.9度——仅0.2-0.3℃差距。GT2150的回报转速为2070转,它以更低的分贝值实现了几乎同等的性能!
性能测试结果令我大跌眼镜,GT2150也终于扳回一局。依靠优秀的设计,GT2150的表现让T30黯然失色。所谓“性能之王”,却以不可忽视的兼容性为代价,T30仅仅换来了误差级别的性能优势。在我看来,在这场性能比拼中,“温柔台风”是毋庸置疑的胜者。
当然,当T30继续上升至3000转时,LCP的强度优势得以凸显。在更高的转速区间,“温柔台风”GT3600以1℃劣势不敌T30——但就消费级而言,又有多少用户会欣然接受满转时狂暴的它呢?
只是5mm的厚度而已,会有很大的兼容性问题吗?但答案是肯定的。5mm看上去很小,但兼容性问题或许比想象中严重。
在我看来,“兼容性”不是背景板,而是应与“性能”、“噪音”等平起平坐的重要数据;以消耗兼容余量换取性能,并不是一条长久之计。为这0.2℃优势而牺牲兼容性,是否值得?这就交给消费者们自行判断了。
两款风扇的对决,以戏剧性的结果而告终。凭借出色的扇叶设计,“温柔台风”竟几乎与尺寸更大的对手性能持平。追风者T30的性能优势不再,却在振动、轴噪等多方面居于领先。
两款风扇的角色发生了逆转,T30兼容性的短板也愈发明显。当性能不再处于碾压态势,你是否还会选择30mm厚的T30呢?
T30实际上还有进步的空间,但在消费级产品中,它的材料技术可谓相当亮眼。LCP“液晶聚合物”不仅提高了扇叶强度,还带来了优秀的听感,让它远不像其它高转速产品那样恼人。
以消费级产品的标准来衡量,T30能值回票价。然而,相比设计出色的工业产品,T30的性能优势缩小,兼容性短板也似乎愈发明显。而在广泛兼容与极致性能间的取舍,就是我们消费者需要思考并衡量的了。
对比“温柔台风”,为极限而生的T30,最大的亮点反而不在其性能之上。一番对决之下,追风者的设计任重而道远。
是的,这些风扇都绝不算便宜。它们的定位注定小众。然而,从它们所搭载的尖端技术中,我们或许能够一窥行业的未来:无论是LCP技术的应用,还是愈发精进的扇叶设计,我都期待着它们普及向大众的那一天。
这篇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。如果对本文内容与风扇选购有疑惑,随时欢迎与我交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