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日来,山东省持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,7月3日-5日内陆大部地区出现37℃~39℃,6日局部最高气温超过40℃。有网友发布视频称,烟台南山学院东海校区学生宿舍未安装空调,有学生被热晕后由救护车拉走。有学生表示,不少同学会去校内超市蹭空调,而目前他们宿舍也没有更多的降温措施,晚上只能硬熬。前段时间,东北多所大学也频现学生吐槽高温,不少人选择在楼道乘凉、搭帐篷睡觉。
在空调还未全面普及的年代,“硬抗”高温是不得已的选择,而大学更是学习而非“享受”的地方,“能忍则忍、能住就行”的校园管理模式可谓寻常。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“热”,2024年7月4日中国气象局发布的《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(2024)》显示,在全球变暖背景下,未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将呈现增多趋势。不仅天气更热了,曾经对空调需求不大的地区,也必须逐步做好应对高温的准备。同时,随着社会经济发展,校园应对高温的能力也在提升,越来越多的高校甚至中小学都开始普遍安装空调。可以说,学生们期待宿舍加装空调这不是一个更高要求,而是基于“热到睡楼道”“热到晕倒”等现实的基本刚需。
日前,哈尔滨工业大学晒出学生公寓、教学楼、体育馆等诸多场所都装有空调,不只让外校学生羡慕不已,也让哈工大宿舍成了隐藏“招生办”。表面上只是一台空调的问题,但更深层次上,体现着学校对学生有没有关怀、肯不肯花心思。不少新生已经把“有没有空调”作为择校标准,倘若连防暑这类生活保障的小事都做不好,他们恐怕也会担心,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大事上还能否“以人为本”。
高校宿舍普及空调应当成为趋势。尽管,在东北、山东等地的空调使用率或许不够高,为宿舍加装空调还需要对电网线路进行大改造,但这样的高温情况显然可能还会出现,如果明年往后的夏天依旧如此,难道年年都要一拖再拖,反复看着一拨又一拨的学生在超市、楼道避暑?另外,对经费有限的高校来说,最为关注的莫过于空调安装成本和后续收费模式,但南方不少高校就采用“以租代买”的第三方租赁模式,只要招标流程规范、收费透明合理,能想方设法回应、解决学生的“燃眉之急”,同样值得尝试。
加装空调需要时间,不可能一步到位,但也需要给学生一个承诺。当然,最要紧的还是解决眼下的暑热,为宿舍加装更多风扇,给学生提供冰贴或清凉油,夜间开放更多有空调的场馆供学生避暑等都不失为短期办法。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还因天气炎热宣布提前放假、下学期开始再进行期末考试,这样人性化的灵活安排同样值得参考和称赞。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“热”,不只是客观因素下对热的耐受与感知有所不同,而是面对这种热,过去应对的办法少、如今解决的办法多,过去是普遍情况,现在却凸显在高校宿舍。学生身处校园、接受学校管理,校方若在态度和行动上对学生这些难处缺乏关怀甚至忽视,难免让这份暑热又添份心寒。说到底,相比学生“被动纳凉”,校方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的“主动防暑”,给出这份竭尽所能的态度,也是让学生在暑热里感到“凉快一点”的关键。